延伸學習 小辭典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Google+ 分享到Facebook

金屬貨幣

早期的金屬貨幣沒有統一式樣,所以需要測定成色及秤重;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,其後逐漸形成,並建立了一套較為先進的貨幣制度。
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青銅製作的貨幣,形制多元,除了從海貝演變成的蟻鼻錢之外,基本上都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來鑄造及命名,例如:鏟形農具的「布幣」、漁獵工具的「刀幣」紡輪或玉璧的「圜錢」,都是地區性的流通貨幣。
自秦至漢武帝初年,為中國步入標準化貨幣的時期。秦始皇兼併六國後,統一了混亂的貨幣制度;「秦半兩」這種圓形方孔的銅幣,確立了往後貨幣的形制。漢武帝元狩5年(西元前118年)改採較方便流通的「五銖錢」,重如其文(標準重量約3.5公克);中央政府規定形制和重量,由地方郡國鑄行,嚴禁私人鑄幣。標準化貨幣的誕生,確立了中央的貨幣專鑄權,也宣告了貨幣秤量時代的結束。
唐高祖武德4年(西元621年)開始鑄行的「開元通寶」,開啟了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新紀元。於貨幣名稱上,開元通寶結束記重、記值的階段,改採歷代君王年號的抽象化、符號化命名方式。從此,貨幣改稱「通寶」、「元寶」、「重寶」等;重量則確立了以一錢(一枚錢為一文,每十文重一兩)為法定貨幣標準單位的規範。十錢為一兩的十進位制,後來更延伸出一千文為一「貫」的概念,貨幣的計量單位漸趨系統化與完整。
自古以來,金、銀即是中西方曾使用的金屬通貨。在中國古代一直是「秤量貨幣」,成鋌形和餅形。金代出現「承安寶貨」,開創了白銀由官府鑄造法定計數銀幣的先河。明代蓬勃的海上貿易,挾帶大量海外白銀流入中國,銀價變貴,逐漸取代銅幣的重要性。清咸豐年間,林則徐等提議鑄造銀餅。其後,清政府於光緒15年(西元1889年)在廣州從英國引進造幣機器,是中國大規模鑄造機製銀幣的開始。民國22年實行「廢兩改元」,銀兩制度乃正式宣告結束。
更新日期:2018/01/11
  • 常見問答
  • 意見信箱
  • 語音導覽
  • 網站地圖